清明节的习俗与禁忌

清明节的习俗与禁忌

清明节时间:

每年阳历4月4日、4月5日、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

清明节习俗:

扫墓祭祖:

清明扫墓祭祖,一般而言指的就是“挂纸”和“培墓”,在挂纸之前,必须先将墓地上繁生的杂草清除,然后将白色、红色、黄色的古仔纸或是红、黄、蓝、白、黑的五色纸分一小叠一小叠以小石头压在坟上,代表“盖砖瓦”,同时也表示这座坟是有子孙在照顾的。

至于培墓,则主要是修墓和祭拜,在祭拜之前除了得先打扫整理、挂纸之外,子孙们还得到处寻寻看看祖先的“家”有没有任何损毁的地方,比方墓碑有裂、烛台有损、砖脚有断等等问题,都应请专人协助修缮,毕竟祖坟的风水好坏牵连着每个人的家运,如果不尽早处理,难保会招致厄运缠身。

春游踏青:

清明节除了是对于先人的慎终追远之外,由于此时适逢春天过了一半,花草树木欣欣向荣,因此也是踏青寻春的好时节,不妨趁着清明时节所有亲戚团聚之时,一同相约到郊外走走逛逛,既有益身心健康,又能增进彼此情谊。

插柳戴柳:

相传柳枝具有避邪功效,因此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习俗,在清明扫墓祭祖之后,人们往往会习惯折些柳枝回家,或插在住家门楣上,或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以求辟邪之功效。

颁赐新火:

古时在清明之前称为寒食节,全国皆需禁火、甚至熄灭所有火种,只吃“寒食”,直到清明当天才再度钻木取新火,象征去旧立新。

吃春卷(润饼):

由于清明节适逢寒食节之后,因此在清明当天便有人会将先前做好的润饼皮包上春令寒食来享用,后来也就成了在清明节吃春卷(润饼)的传统习俗了。

放风筝:

古时会在清明时分、风光明媚之际放风筝,除了是一种游戏之外,更重要的是借由这样的动作来替自己消灾解厄,古人会先将自己希望消除的厄运或病痛写在风筝(纸鸢、纸鹞)上,然后让风筝随风升上天际,之后再将风筝的丝线剪断,让风筝随风飘去,以象征厄运和病痛也跟着飘散于天际。

其他体育活动:

除了上述活动之外,相传为了避免寒食冷餐伤身,古时人们还会在清明时节从事拔河、荡秋千、蹴踘、射柳等体育活动。

清明节扫墓祭祖禁忌:

扫墓祭祖的时间,一般而言,最好在早上七点至下午四点之间,因为此时的阳气较盛,若是太早或太晚皆不太合适。

在祭拜祖先之前,别忘了要先替山神土地点燃香烛、奉香,毕竟山神土地是祖先墓地的看管者,该有的尊敬还是得做好。

扫墓祭祖完毕之后,在进家门之前,一般都会做些净身的动作,比方进屋前会先过火,或是到附近人多的地方走动,抑或是进了家门之后,以艾草等具有避邪除秽的植物洗澡等等,都是非常普遍的做法。

若是有怀孕或适逢月事期间的妇女,皆不太适合到墓地去祭拜。此外,七岁以下的幼儿,也不太适合到墓地去祭拜。

一般而言,当年度运势较差的人也应避免参与扫墓活动,如果真的非得参加不可,则可随身佩带如玉石、护身符等避邪物来保护自己。

到墓地祭拜时应抱持虔敬之心,切勿大声嬉笑打闹,更应避免踩踏其他人家的墓地或是随地大小便、吐痰,以免冒犯了别人家的祖先。

在墓地扫墓时应避免随意拍照,以免不小心捕捉到什么“不该出现”的灵体,而让自己招致厄运缠身。

清明节应尽可能穿上素色服装,避免大红大紫等鲜艳色彩,以表示对于往生者的尊重,而不致于被误认为是在“挑衅”。

扫墓时额头尽量露出,别让头发给遮盖住,因为相传护佑人身的神灯即位在额头处,如果遮盖住额头,则容易招致邪灵侵扰。甚至还有一说,在出门扫墓前可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额头处,如果呈现明显的乌暗之气,则代表近期的运势不佳,也应避免参与扫墓活动。

清明节应避免“陪同”朋友去扫墓祭祖,也就是应避免去扫“非自家人”的墓,毕尽原本不是一家人,磁场和气场都不一样,很有可能会让自己去冲煞到。

一般人大多会避免在清明节买鞋,因为鞋音同“邪”,买鞋(买邪),就像是在招引邪气回家一样。

清明节的故事:

寒食节和清明节的由来:

相传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骊姬之乱,与随臣介之推逃到一处偏僻的地方,但此时一整天都没吃东西的重耳却早已饥饿难耐,不久后,介之推不知从何处取来了一碗肉汤,赶紧端给重耳享用,让重耳得以恢复体力,但后来才发现原来这肉的来源,居然是介之推为了让重耳充饥,才拿刀割下了自己的大腿肉,得知此事后,令重耳感动不已,后来过了十九年之后,当重耳再度回到了晋国,成了晋文公,想好好犒赏一下介之推,但不居功的介之推却带着母亲归隐山间,让晋文公遍寻不着,后来有人向晋文公献计,如果介之推不出山,就在山下从三面点火烧山,以逼出介之推,但后来却还是不见介之推出山,直到火灭了之后,才发现介之推居然背着自己的老母亲,被活活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,还留下了一篇血书,内容提到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柳下做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谏臣。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时常自省。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”看到此景,令晋文公悲叹不已,后来为了纪念介之推,晋文公从此便下令每逢介之推的忌日之时,全国皆不许开火,只能吃寒食,这就是“寒食节”的由来。

隔年,当晋文公于寒食节当天再度来到介之推死去的地方悼念祭拜,却发现当时烧焦的那棵大柳树居然又重新长了枝桠,晋文公便随手摘了柳条,并环绕成冠状后戴在头上,以感念介之推,随行的臣子们见状后也纷纷起而仿效,后来晋文公便将此树命名为“清明柳”,并将此日定为清明节。

清明节挂纸的由来:

相传在秦朝末年,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经过数次大战后,总算取得胜利,此时,当刘邦光荣返乡之际,也希望能在父母的墓前好好和双亲告知此事,但却因为连年战乱,墓地里一座座的坟早已杂草丛生,墓碑也早已破损毁坏,根本分不清哪座才是自己父母亲的坟,此时悲痛不已的刘邦便从袖中取出一张纸,并撕成无数小碎状,然后诚心向上天祈求,希望上天能帮忙,当自己将手中的碎纸往天空洒,随风四散的纸片能够飘向父母亲的坟上,帮他找到父母的坟,后来,说也奇怪,从刘邦手中洒落的纸片居然全都往同一方向飘去,最后落在一座坟上,任风怎么吹也不会飘走,待刘邦仔细查看,居然发现墓碑上刻的正是自己父母亲的名字。

后来这个故事便逐渐演变成清明节“挂纸”的由来,百姓们于扫墓祭祖时,都会拿着小石块压上几张纸片于坟上,以代表这座坟是有子孙在祭拜打扫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