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光是什么意思,怎样开光才是正确开光
开光又称开眼、开光明,指专为神佛开眼所举行的仪式。传统佛、道二教及民间的神道信仰,新雕神像、佛像或纸扎、图绘神佛完成后,在安座奉祀时前,都要举行“开光点眼”的仪式。在宗教信仰上,相信经过这种转换仪式,所供奉的神佛圣像就从工艺品转变完成,具备宗教的神圣性。这种仪式在神道信仰上具有的意义,就是神圣与凡俗的区隔,使圣像超越人为的创造物,成为具有神秘力量的崇奉物,乃是华人宗教信仰发展成熟的神圣象征。
中国古代并未特别明显记载开光仪式,但在丧葬仪式后仍有“点主”仪式,使亡者的灵魂得以凭依,故神主牌位作为祖先祭祀,子孙后代就可依照礼制祭拜,从而转化庇佑子孙的神灵力量。佛教传入中国后,既有雕刻佛像的制度,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(公元980年)北印度乌填曩国传法大师施护在开封太平兴国寺译经院,所译的《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》,就有明白叙述开光的经文:“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,如点眼相似,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”,并指出佛教塑像雕造完成后,必须礼诵安像庆赞,即为中土所见的佛教开光仪轨文本。其他的记载尚多:如《事师五十颂》将开光称为“圣住”,为请佛菩萨安住其中的旨意;《禅林象器笺‧垂说门》也详细说明:“凡新造佛祖神大像者,请宗师家,立地数语,作笔点势,直点开他金刚正眼,此为开眼佛事,又名开光明。”佛教认为经过开光点眼后,佛像即非原来的木雕石塑,而具有宗教意义的神圣性,故受到佛教徒的顶礼膜拜。在佛教的理解中,开光就代表请诸佛菩萨降临,在人间护持佛法,并为供奉修行者加持,就具有消灾袪病、趋吉避凶的效果。
佛像开光的仪式结合传统的点主以凭依的概念,从此成为流传至今的开光仪式。一般点主须请父母官或年高德劭者,佛像开光则需延请高僧大德,而民间进行开光点眼仪式,一般均由道士或法师等仪式专家主导,或请地方首长、年高德劭的耆老持笔开光。在台湾普遍举行开光仪式:公私供奉的神像、建醮扎作的纸像、王船或龙舟制作完成,都会郑重举行开光点眼仪式,在时期选择上,都会选择适合的吉日良辰,主持者就手拿宝镜,用宝镜的反射阳光于开光的神像上,表示天地灵气汇注其中。开光时通常从点眼开始,一面念诵点眼的咒语,一面手持朱笔沾上红朱与鸡血点在神像眼中,使神明的灵力附着于上。
道士、法师或雕造神像的师傅都可成为仪式专家,整个开光点眼的仪式过程,包含净化、请神、发旨、发令、入神;并敕笔、敕镜、敕鸡,然后开光、发毫光等。在开光时所用的朱笔,一般将朱砂混合白鸡冠血,有的还加上黑鸭舌血来敕符,就是认为“鸡鸣一声天下晓”,代表即将普放光明,且日昇东方代表旺盛的生命力;而鸭则取其谐音“压或押”,按照象征律可压过凶神恶煞,由于朱砂为红色,加入鸡鸭血也是红色,又富含生命力,故成为开光点眼的象征物。一般在开光前都要先“入五宝”,就是在脏厢中备足五种珍宝:如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锡或珍贵的玛璃、玉石等宝物;又有一团五色线。民间也有以牛黄、活的虎头蜂、蜈蚣等作为开光时的入宝之物,其中牛黄属药材,也常用于制香;虎头蜂、蜈蚣则因其性凶猛,被认为能够增添神尊的威力,但现今由于尊重生命、不杀生的观念日益受到重视,也较不鼓励以此法进行开光。在入神仪式中,台湾的地区习惯,均由开光点眼的専家禀告:诸如时间、地点、事由及所供奉的神明,表明奉祀的旨意;也有许多地方采取更清楚的方式,就是用红纸工笔叙明入神的缘由及愿望,有的为了增加灵力,还会念咒书符,这种符令则因派别而各有异趣,即称为“意旨”、“命书”、“天书”等不同称呼。这种作法方便后人整修时,就可凭此内容知晓相关的讯息。
在仪式习惯上但称点眼以概其他,都在神像上,从点眼开始,而后及于五官,如耳、鼻、舌等处,而后一一周遍全身。由于各宗教的教义旨趣不同,也有符合教义的观念,如佛教认为神像所开光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即称为“六通”,故一边动作一边持念:如其语句云:“点眼眼通,真见无所不见;点耳耳通,妙闻遍及十方;点鼻鼻通,普嗅法界诸香;点舌舌通,演说妙法无穷;点身身通,分身尘尘刹刹;点意意通,能鉴三世群机。”而台湾一般所使用的敇点字句,则比较强调吉利并赋予神明具有神秘力,如云“点眼眼光明”之类,每一个动作都有吉祥话,可繁可简,方便变通。在道坛上从内坛所有的纸糊圣像、表马,坛外两排的官将、雷公电母风伯雨师,及朱衣、金甲与山神、土地;正中矗立的大士爷像,所有的纸糊扎作均由高功及道众进行开光;在敇点前会请醮主先呵一口气,表示为醮主而请神降临,敇点后还会配合摇动以表降临。佛、道二教及民间神道通行神像开光,就是相信圣化之后就能发挥护庇众生的神能,也成为华人宗教的文化特色。